首页 环保服务 工程案例 资讯中心

行业动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出炉,拟优先投向这十大环保相关领域
来源: 时间:2022-11-29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在1986年获批成立,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重要的一步棋,为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报显示,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类项目超过370亿元。其中有多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环保密切相关,如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分别获得了651万元、970万元的资助经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共21个章节,明确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与环境相关的有:
 
  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低碳能源电力系统与电能高效高质利用理论与技术、巨型水网安全基础理论、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人类活动与环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的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
 
  1.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
 
  面向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重金属及化学污染物等的广域溯源、赋存形态、界面行为、迁移转化、防控治理、健康危害与生态风险,为环境化学污染物常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精准管控与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发展高精度数值模式,重点研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大气能量和物质循环及圈层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的影响;天文因素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变化的机制及预报预测理论和技术;气候系统中云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气气候数据均一化、同化、再分析技术与系统;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时空变异及机理;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气候系统监测平台;大气模式与气候系统,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3.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
 
  围绕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领域面临的资源处理的复杂性难题,重点研究极端/受限环境关键金属矿采矿,低品位资源矿相转化与金属超常富集,共伴生相似元素深度分离,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高纯金属制备与材料加工,冶金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海水中战略关键金属资源的分离提取与利用等,建立关键战略金属资源高效开发-高值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4.低碳能源电力系统与电能高效高质利用理论与技术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环节低碳化的要求和挑战,重点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规模化高安全电力储能,先进电工材料、器件和装备,电能高效高质转换与变换,高性能电气计算与数字孪生,综合能源高效利用与能源互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形成支撑高比例清洁发电和电能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助力能源系统深度脱碳。
 
  5.巨型水网安全基础理论
 
  面向巨型水网灾害风险挑战,重点研究江河中长期水沙演变和预测,巨型水网水文效应与动力学,高效节水和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理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水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服役理论,水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水生态安全保障理论。探索巨型水网水文-生态-工程-社会耦合机制,形成理论技术体系,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6.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
 
  围绕水中高风险污染物和水传播病原体的控制要求和挑战,围绕城市水系统物质循环与水质变化的耦合过程,重点研究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和基准制定理论,饮用水的化学、生物与毒性安全及全过程风险控制,污水能源资源转化与多目标循环利用,再生水生态融合、生态循环与水质安全信息智能管控,为保障水质安全、构建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奠定基础。
 
  7.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面向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这一日益严峻的国际性挑战,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稳定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不同功能间的协变、区域变异及其调控;性状、物种丰富度与谱系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全球变化下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对多功能性及其稳定性的调控;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等问题,为打造美丽中国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基础。
 
  8.人类活动与环境
 
  面向复杂人-地系统,针对地球环境演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环境污染过程、调控与修复;生存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环境质量演变、预测与管理;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与健康效应;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类活动与城乡融合过程、效应及调控;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调控;地表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地域系统演变与要素协同驱动机制;资源环境制衡与风险预警;地表过程致灾机理与链式灾害演化机制;巨灾风险防范与韧弹性社会范式;地质与工程灾害的致灾机理、识别预警与防控;地理实体与虚拟空间映射下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过程推演;环境变化与人畜共患传染病风险,为认识表层环境宜居性的形成机理与各要素耦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9.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的科学基础
 
  围绕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碳减排面临的巨大挑战,重点研究化石能源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核能安全利用,超高参数循环、高密度储能及能质调控,高耗能产业节能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新理论,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制冷/热泵能效提升、多能互补与智慧能源系统新技术,节能减排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制氢/储氢/加氢,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控制新方法,为推动能源革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0.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
 
  实现绿色发展是人类可持续的需求和重要发展理念,重点研究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特征,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治理,全球变局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风险管理,能源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转型管理,能源系统减排机制与能源市场运行规律,重大突发事件与资源生态安全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从中我们可以粗略提炼出新污染物溯源、气候变化研究、资源回收、低碳、清洁能源、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要素,而这些也正是“十四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自然科学资金一直对气候及大气环境保持高度关注,在2017年就已拨款6300万元用于大气污染相关研究,随着“十四五”相关资金落实,我国在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无疑将会取得更长足的进步,相关行业也有望由此受益。

本文标签: 化工废水处理方案 化工废水处理